南京禁活禽 难在哪里
2013-12-05日前南京出台《南京市活禽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爱吃活禽的南京市民而言,从12月1日开始,想吃鸡鸭的话必须在零售点宰杀后才能带回家,活着的鸡鸭不能带出市场了。
早有专家学者提出取缔活禽交易来降低H7N9风险,但一直苦于国人的传统与消费习惯,立即取消活禽交易并不现实。而四月份突发的疫情则给“关闭活禽交易”开启了一个突破口—在生命安危面前,口腹之欲算得了什么。在新牧网小编看来,这个条例是为了取缔南京活禽交易而走出的试探性的第一步。
《办法》中对于 “交易和宰杀须隔离”,“交易点定期休市”,“账本保留两年”等等方面皆有明确规定。在其中,最引起新牧网小编注意的则是要求“活禽宰杀后才能带离市场”。大多数的人都是挑完活禽现宰完才带回去的,这个普普通通的规定难道是“耍花枪”?
法律法规的出台并非要疾风厉雨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润物细无声的循序渐进,才是最高的境界。专家曾预言要让活禽彻底退出国人的生活需要30年时间,那么规定禁止 “活禽私宰”变成为了第一步:在不妨碍市民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人们与活禽接触,降低染病风险。 但为何违规交易就是令行禁不止呢?新牧网小编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无法严格执行,法规形同虚设
《办法》从实施日起,市场内商贩大多皆会提醒市民购买活禽后要宰杀才能带出市场,即使如此,市场管理方仍表示目前情况下很难进行监管。首先市场管理办对非指定活禽交易点的商贩强制禁止其售卖活禽。更有市场管理办说很多家活禽售卖点都是做了很多年的活禽生意,突然就不给卖了很不近人情。
而对于商贩来说,对比起冷清的白条鸡生意,活禽交易的火爆成了他们无法割舍的重要因素。
就市民的角度来讲,南京主城区目前只设立了26个活禽交易点,面对面广量大的鲜活禽类需求,这些点显然不够,众多“非法”点于是应运而生。对于习惯消费活禽的市民来说,能方便买到活禽的“游击队”变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
条例片面,导致违法成本低
对于《办法》规定怎么管理活禽交易,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条例只管得住正规的商贩却管不了违规交易。如何减少非法活禽交易才能保障办法实施的效果。
条例作用不明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无相关处罚条例。此次条例并无处罚的措施,所以违规也是“零成本”。所以违规者依然能大张旗鼓的违规,而监管者却苦于屡禁不止,管而无功。
周边不同步,执法成本高
当一个条例只局限于狭小的地域时,打破此条例就如跨过篱笆一般轻松。当只有南京主城区禁售活禽,抬抬腿跨到郊区或者跑到其他市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买活禽甚至带回市区,且无部门监管。别说市区范围内的监控,其实连出市场的监控都难以做到。一般的农贸市场有多个出口,市场与政府皆无法派人驻守各个出入口以监察是否有人带活鸡回家。早在2004年,北京已经开始禁止活禽交易,但直到现在,也依然有不少藏身暗处的交易。禁活禽,目前靠的只能是民众与商贩的自觉。
无论如何,《南京市活禽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依然是值得鼓励的,毕竟,它跨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